全省第二、歷史最高! 2023年,河南省三門峽市農業農村發展取得多項歷史突破: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,達到20731.6元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8.7元,同比增長7.4%,位于全省第一方陣; 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46.6萬畝,產量14.8億斤,創歷史最高水平; 特色產業產值占第一產業比重超過87%,連翹種植面積、產量全國第一,蘋果種植面積、產量全省第一,食用菌產量全省第四,農林牧漁業總產值、第一產業增加值增長率均居全省第二位; …… 為什么是三門峽?三門峽做對了什么? 今年是全省全面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的開局之年,是推進鄉村全面振興、加快建設農業強省的關鍵一年,也是打贏脫貧攻堅戰后過渡期的第四年。 為更準確掌握三門峽市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、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情況,2月27日至3月2日,筆者赴三門峽開展專題調研。 從調研情況看,三門峽市委、市政府,各縣(市、區)黨委、政府,均完整準確全面貫徹落實中央、省委決策部署,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,統籌推進鄉村發展、鄉村建設、鄉村治理,鄉村振興取得顯著成效,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呈現出穩中有進、進中提質、持續向好的發展態勢。 特別是三門峽市以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為引領,逐項對標對表其中蘊含的發展理念、工作方法和推進機制,拿出規律性、針對性、實效性思路舉措,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,循序漸進、久久為功,高標準、高質量推動農業農村各項工作上臺階、上水平,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“三農”工作的重要論述轉化為推動三門峽市農業農村工作全面突破、全面起勢的具體成效。 總結起來,三門峽在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,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,通過打好“五張牌”,推動“三農”各項工作均步入全省第一方陣。 “特色農業牌如何打?” 打好特色農業牌,率先打造踐行“大食物觀”先行地。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、中央農村工作會議、中央一號文件和政府工作報告均強調:樹立大農業觀、大食物觀,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產業。 三門峽市素有“五山四陵一分川”之說,地貌以山地、丘陵和黃土塬為主。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、突出的生態優勢,為三門峽市踐行“大食物觀”,發展特色農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 本次調研的三門峽市的縣(市、區),均立足實際,以“大食物觀”為指引,依托“高山、綠色、無公害”等環境優勢、“沿黃、富氧、礦溫泉”等生態優勢、“仰韶、老子、地坑院”等文化優勢,把特色農業作為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,持續發展特色農業優勢產業,推動“小特產”升級“大產業”,率先打造全省踐行“大食物觀”先行地。 靈寶的蘋果,盧氏的食用菌,義馬的大櫻桃,還有陜州大營鎮城村的葡萄,市城鄉一體化示范區后地村大棗的……從縣到村、從黃河沿岸到山地丘陵、從設施農業到林下經濟,特色農業成為三門峽鄉村振興的“標簽”、優勢和希望所在。 調研發現,三門峽市在踐行“大食物觀”過程中,主要呈現出一大關鍵特色:突出以工業化理念、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。 面向“大食物觀”,如果停留在原先簡單拼資源、拼投入的老路上,不可持續更不可取,用好工業化思維,在科技賦能、設施提升等領域花心思、下苦功,才是長久之策。 河南省委書記樓陽生多次強調,要以工業化理念、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,提高農業標準化、規;、產業化水平。 從調研來看,三門峽市是全省踐行以工業化理念、產業鏈思維發展現代農業的示范。 一方面,三門峽圍繞特色農業發展,制定了科學完備的頂層設計,包括制定三門峽市特色農業綜合發展規劃,高標準建設伏牛山特色農產品優勢區、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和南水北調綠色農業示范帶“一區兩帶”,明確重點打造“藥、酒、煙、果、菌、菜”等優勢主導產業。 更為特別的是,三門峽市特色農業頂層設計中,還特別強調四級聯動擴規模,強調以特色產業為主導,構建縣、鄉、村、戶四級產業體系,在頂層設計“接天線”的同時,做到了“接地氣”。 另一方面,三門峽市繪制全市層面農業產業鏈圖譜,并指導特色農業發展! 氖屑壗y一組織,對果品、食用菌、中藥材、蔬菜、煙葉、畜牧等規模優勢產業全面調查摸底,圍繞生產、經營、加工等產業鏈環節,從面積、分布、產品、產量、產值、貯藏、新型經營主體和加工企業等13個方面歸納梳理全市特色產業發展譜系,分類制定產業鏈發展圖譜,科學指導特色產業發展。 此外,三門峽市同樣還從全市層面實施農業產業鏈鏈長制。實行鏈長負責制,由地方黨委、政府領導掛帥產業鏈鏈長,核心龍頭企業法人任產業鏈鏈主,融合政府和市場的力量,合力推動特色產業擴鏈、延鏈、補鏈、強鏈,促進產業提檔升級。 “黃河牌如何用好叫響?” 打好黃河牌,擦亮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新名片。 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,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、親自部署、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。 國家戰略、河南擔當、三門峽作為。作為黃河入豫第一站,三門峽市“伴河而生”,它是伴隨1957年萬里黃河第一壩的興建而設市建城的。全市域內黃河主河道206公里、流域面積9376平方公里、濕地面積2.85萬公頃,分別占河南全省的28.9%、25.9%、42%,素有“黃河明珠”“文化圣地”“天鵝之城”的美譽。 在推動農業農村現代化過程中,三門峽市以建設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為引領,頂格謀劃、頂格推動建設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,成為打造鄉村振興三門峽樣板的關鍵抓手。 調研中,三門峽市在建設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過程中,主要呈現出幾大關鍵特色:以農文旅融合發展,提升沿黃農業現代化發展水平。 三門峽市在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,搶抓國家戰略機遇,依托厚重的黃河文化和自然資源稟賦,著重突出了融合發展、綠色發展兩大元素,推動沿黃農業高質量發展。 在融合發展方面,沿黃區域在充分培育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業的同時,不斷延伸農業產業鏈條,以農業為核心,將文化和旅游引入農村經濟中,依托現有特色資源和閑置資源,在農業生產的基礎上,促進農業多功能發展,延伸農業產業鏈,推動農業發展由傳統單一模式轉變為多功能的綜合產業,促進農民收益共享。 以規劃引領、項目化實施為方法,打造沿黃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示范。 三門峽市在謀劃、推進沿黃鄉村振興示范帶建設中,著重突出規劃引領,打造“一帶四組團五類型六線路”格局,推動形成“五園八線路九基地”的產業布局及鄉村旅游線路。特別是以示范村建設、以園區載體建設為關鍵支撐,形成了以點帶面、由線到面的發展態勢。 同時,著重突出項目化實施,持續上馬一系列帶動作用強、社會效益好、輻射范圍廣的重大項目,實現農民增收致富和農業企業可持續發展“雙贏”。 以“五星”支部創建為引領,建設沿黃鄉村治理標桿。 在全省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工作推進會上,樓陽生在批示中強調,要強化黨建引領,深化“五星”支部創建,健全“四治融合”基層治理體系,推動鄉村治理效能持續提升。 調研發現,三門峽以“五星”支部創建為引領,建強支部堡壘,抓好總體謀劃,補齊短板弱項,強化鄉村振興組織保障,提升基層治理水平。 特別是在調研的沿黃示范村中,支部書記充分發揮“頭雁”作用,構建形成了“頭雁引領、雁陣跟進、群雁齊飛”的工作態勢,為鄉村發展凝聚磅礴合力。 “農民增收牌如何打好?” 打好農民增收牌,走出領先全省的鄉村共富新模式。 鄉村振興說一千道一萬,農民增收是關鍵。近年來,河南農民收入總體上保持較快增長,但人均收入仍低于全國平均水平,其中經營性收入、工資性收入、財產性收入這三個關鍵指標均低于全國。 2023年,三門峽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萬元大關,達到20731.6元,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678.7元,同比增長7.4%,高于國家、省增速,位于全省第一方陣。全市脫貧人口、監測對象、易地搬遷脫貧人口年人均純收入,同比增長13.36%、12.27%、13.63%。 三門峽通過做好三篇文章,打好農民增收牌,走出領先全省的鄉村共富新模式。 一是做好村集體增收文章。 三門峽因地制宜、多方發力,做好黨建引領文章,做好特色農業文章,做好閑置資源文章,做好資源開發文章,推動村集體增收不斷突破。 特別是,做好產業文章,推動村集體增收,成為三門峽鄉村標配。各鄉村均緊抓產業帶動優勢,延伸農產品產業鏈條,以產興業,助力集體經濟增收。 二是做好產業增值收益文章。 三門峽在特色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,著重突出強化聯農帶農,不斷強化現代農業產業園、龍頭企業、農民合作社等多種經營主體,與農民建立以市場、服務、股份為紐帶的利益連接機制,推動農民合理分享特色農業產業增值收益。 三是做好文旅增收文章。 鄉村旅游是旅游業和鄉村特色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,是全面推進鄉村振興、拓寬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。 三門峽市依托文旅資源優勢,挖掘文旅要素內涵,搶抓機遇、創新發展,打造了一批特征鮮明、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示范單位,初步形成了休閑觀光、體驗度假、健康養生等層次分明、門類齊全、獨具韻味的旅游發展體系,有效助力鄉村振興和縣域經濟發展,有力帶動了農民增收。 “豫西特色鄉村建設模式是什么?” “五山四陵一分川”,特殊的地域條件,使得三門峽市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面臨艱巨的任務和挑戰。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,著重突出三個統籌,探索出來一條具有豫西特色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建設模式。 一是統籌推進糧食生產與特色農業發展。 產業發展是鄉村建設的根基,只有農業有效益、鄉村有產業,農民才能就地就近就業增收,農村才能留得住人、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。 在鄉村建設過程中,三門峽市立足山區、丘陵等基礎條件,在發展鄉村產業和現代農業中,特別注意統籌處理好糧食生產與特色農業發展的關系。 一方面,不斷優化糧食生產結構,重點發展適宜山區丘陵生長的雜糧等糧食作物,提高單位耕地面積的糧食產量、產值,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應有貢獻;另一方面,充分利用山區林草資源豐富、立體性氣候特征突出等比較優勢,大力發展六大特色效益農業,做好“土特產”文章,滿足市場多元化、個性化農產品消費需求。此外,立足三門峽自然風光、農業生產、民風民俗、民居民宅等資源,完善農村路、電、水、信等配套設施,開發農業多種功能,挖掘鄉村多元價值,大力發展農業觀光、農事體驗、瓜果采摘、農家餐飲、鄉村民宿等新產業新業態,吸引城市居民到農村消費,推動鄉村一、二、三產業融合發展。 二是統籌推進城鎮發展與鄉村建設。 豫西山區城鎮化水平相對偏低,縣域經濟發展相對滯后,以縣域為重點推動城鄉融合發展面臨多方面困難。因此,三門峽市在推進鄉村建設過程中,特別注意統籌處理好城鎮發展與鄉村建設的關系。 在產業發展上,充分尊重經濟發展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,著重突出規模效應、集聚效應,以行業龍頭企業為牽引,推動中小配套企業向園區聚集、向縣城聚集、向龍頭企業聚集,打造具有較強市場競爭力的產業小高地,做大做強縣域經濟;與此同時,著力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,大力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,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力度,完善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,引導特色優勢產業集中連片開發、適度規模經營。 在鄉村建設上,充分尊重客觀規律和發展階段,盡力而為,量力而行,先易后難,重基礎、利長遠,有序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建設,逐步改善城鄉居民生產生活環境。 在公共服務上,不斷加大對農村基本公共服務的人員保障力度和經費保障力度,優化空間布局,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;加快構建縣域內城鄉一體的就業、教育、醫療、養老、住房等政策體系,不斷優化城鄉人力資源配置,增強鄉村建設與發展的內生動能。 三是統籌推進鄉村硬環境建設與軟環境改善。 豫西山區受地理條件、產業形態等因素限制,農民居住地普遍較為分散,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社會治理都面臨較高成本、較大挑戰。因此,三門峽在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過程中,突出統籌推進鄉村人居環境整治和鄉村社會治理。 一方面,根據不同村莊的發展現狀、區位條件、資源稟賦等,突出科學研判村莊發展規律和演變趨勢,分類推進鄉村建設。包括立足豫西山區自然條件,因地制宜推進農村改廁、生活垃圾處理和生活污水治理,深入推進村莊綠化美化亮化,加強傳統村落和特色民居保護,積極引入現代生產生活元素,打造具有豫西山區特色的“富春山居圖”。 另一方面,將豫西山區人居環境改善與鄉村產業發展有機結合,引導鄉村旅游發展重點村莊在保持鄉村風貌、傳承農耕文化的同時融入現代生活功能,讓城里人到鄉村旅游身心愉悅、生活便捷、山貨滿滿。 與此同時,不斷加大對豫西山區鄉村社會治理的保障力度,堅定不移地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,充分調動村、社干部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,培養一支穩定可靠、愛農村農民的鄉村干部隊伍。 “‘村字號’IP牌如何打好?” 打好“村字號”IP牌,探索鄉村新質生產力新路徑。 今年中央一號文件專門提到,堅持農民唱主角,促進村BA、村超、村晚等群眾性文體活動健康發展。 今年可以說是“村字號”IP全面起勢之年,以此為標志,背后的深層邏輯是:鄉村全面振興的底層邏輯變了:鄉村新質生產力元年來了! 這其中的核心因素就是學習運用“千萬工程”經驗過程中,需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,因地制宜、分類施策,循序漸進、久久為功,不走“尋常路”,打造特色“村IP”。 三門峽因地制宜打好“村字號”IP牌,推動三門峽市鄉村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升級,走在全省前列。 三門峽有村BA這個“村字號”IP牌,焦村鎮堅持農民唱主角,成功承辦河南省和美鄉村籃球大賽(村BA)總決賽,引領群眾文化體育生活新風尚; 三門峽有文旅系列“村字號”IP牌,地坑院等民俗文化“村字號”IP,趙溝村為代表的山村旅游“村字號”IP,盧氏縣的山水生態“村字號”IP等等; 三門峽還有沿黃“村字號”IP牌,大安村、城村、后地村、東寨村等“村字號”IP已經叫響,成效顯著。 三門峽還有特色農業產業“村字號”IP牌,“葡萄第一村”、櫻桃村、雜糧鎮等特色農業“村字號”IP牌不斷擦亮。 (據中國農網 作者楊建國系三農專家、中原農谷專家咨詢委員會委員) |
學習“千萬工程”,三門峽做對了什么?
來源: 發布日期:2024-03-21 打印